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9月24日
【本報訊】在全球氣候危機加劇下,泰國正全力推進邁向低碳社會,但仍陷入「參與不足與政策不連續」的結構性困境。官方表示,雖然溫室氣體減排進展超前,但若缺乏社會共識與長期穩定的政策框架,淨零目標恐難以如期實現。
泰國氣候變遷與環境廳廳長皮魯恩·賽亞西帕(Pirun Saiyasitpanich)指出,依據 2021–2030 年國家減排行動計畫(NDC Action Plan),政府與能源、交通、工業製程、廢棄物處理及農業五大部門合作,設定到 2030 年減排 40% 的目標。根據國際通報機制,泰國 2022 年已減少 6,50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3 年更進一步達 7,500 萬噸,高於原定指標,顯示減碳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軌。
泰國於 2024 年底遞交第一份年度透明報告(Annual Transparency Report),是全球最早完成的國家之一,展現其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積極角色。官方進一步規劃在 2035 年推出第三版國家自主貢獻(NDC 3.0),以 2019 年為基準年,採用「絕對減量」方式,承諾減少 1.092 億噸碳排放,其中七成由國內能力完成,三成則依賴國際資金與技術。
同時,泰國亦提升森林及土地利用部門(LULUCF)的碳匯功能,從 1.07 億噸增加至 1.18 億噸,確保 2050 年達到淨零目標。這項新目標比原計畫提前 15 年,將於今年 11 月在巴西舉行的 COP30 正式對外宣布。
為突破投資障礙,泰國已發行永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 SLB),若未能達標,將支付更高利率。首批發行即吸引超過 500 億泰銖認購,市場反應熱烈。另一方面,氣候變遷法案已完成草擬,並送交新一屆內閣審議,預計明年可正式生效。該法案將建立「氣候基金」(Climate Fund),由財政部支持,專款專用於低息貸款與地方調適計畫,為企業和社區提供財務後盾。
然而,皮魯恩坦言,最大的挑戰仍在於社會參與不足。雖然「氣候變遷」已成為大眾話題,但大部分民眾對相關知識了解有限,亦未真正改變生活方式。加上政策連續性受制於政局變動,外部亦受制於大國態度,例如美國等主要排放國在氣候議題上缺乏一致立場,削弱全球減碳信心。
他強調,泰國不能因外部不確定性而停滯不前,必須持續推動低碳轉型。「若我們選擇停下,就再也無法回到既定軌道。低碳經濟不只是環境需求,更是泰國未來競爭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