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10日電)東帝汶將於本月底的東協高峰會上正式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第11個成員國,這項發展被視為東協區域整合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為這個年輕國家開啟全新的外交與經濟篇章。不過,東帝汶的加入也象徵著一場制度與執行力的考驗,考驗東協在內部分歧與區域挑戰中能否維持凝聚力。
對東帝汶首都帝力政府而言,加入東協是長期的國家戰略目標與發展願景。成為成員國不僅象徵政治承認,也意味著正式參與區域合作框架,包括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總統拉莫斯(Jose Ramos-Horta)指出,儘管該國制度能量仍有限,但東協成員資格將協助推動國內改革,強化國際連結,並帶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東帝汶自2002年自印尼獨立後即表達加入東協的意願,同年即獲准成為觀察員,並於2005年加入東協地區論壇(ARF)。2007年,該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承諾遵守不干涉內政與和平共處原則。2011年正式提出入會申請後,政府設立「東協事務國務秘書處」,以推動行政與外交整合。根據《東協憲章》,成員資格須符合三項條件:地理位置位於東南亞、獲現有十國一致承認、並具履行義務的能力。至2015年,東帝汶已在所有成員國設立大使館,並獲全體同意入盟。
經濟方面,東帝汶仍屬脆弱經濟體,主要仰賴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絕大部分。世界銀行資料顯示,該國人均GDP約1,300美元(約合4.5萬泰銖),僅為東協平均值的六分之一。貧困率高達41.8%,成人識字率僅68%,在東協人力資本指數中得分僅0.45,低於柬埔寨、寮國與緬甸。基礎建設不足、公共服務有限、勞動力培訓缺乏,使該國在融入東協經濟體系時面臨重重挑戰。
若未能同步推動產業升級與法規改革,市場自由化恐導致貿易逆差擴大、進口依賴上升,進一步削弱經濟韌性。學者指出,東帝汶能否真正受惠於區域合作,將取決於其政府是否持續推進制度改革、完善治理與吸引外資。
東協內部也面臨相當挑戰。組織長期奉行「不干涉內政」與「共識決策」原則,使其在應對區域危機時往往行動受限。緬甸政局動盪與南海局勢等問題,暴露出共識機制的侷限。觀察人士擔憂,若新增成員國尚未具備完全制度能力,恐使決策效率進一步降低,削弱組織整體執行力。
此外,東協秘書處長期資源有限,行政負擔沈重。東帝汶入會後,秘書處需新增協調與技術支援任務,可能進一步加劇管理壓力。不過,成員國普遍仍將此次接納視為「區域完整性」的象徵,認為這不僅讓東協地理範圍覆蓋整個東南亞,也促使組織檢討自身治理結構,加速機制改革。
分析認為,東帝汶的加入既是外交象徵,也具戰略意涵。該國位於印尼與澳洲之間,具有能源與航運潛力,其加入有助強化東協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對東帝汶而言,入盟標誌著從區域邊陲邁向中心的重要一步。總統拉莫斯表示,加入東協不僅是國際承認,更是推動國家現代化與區域共榮的契機,「我們希望透過東協平台,讓東帝汶成為區域經濟體的一部分,並為人民創造更穩定與永續的未來。」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