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傾銷持續 泰國鋼市壓力加劇

(台泰時報10月10日電)泰國鋼鐵市場正承受中國鋼品大量湧入的衝擊,全年進口量預估將達560萬噸,較去年增加約12%。受價格戰影響,國內鋼鐵製造商陷入成本上升與價格下滑的困境,部分廠商出現虧損、資金鏈緊縮,甚至被迫暫停生產。

泰國工業總會鋼鐵工業組主席班圖恩(Bantoon Jujaroen)指出,今年前七個月,泰國鋼鐵產量達436萬噸,出口約97萬噸,但進口高達704萬噸,進口量約佔國內總需求的三分之二。其中中國來源鋼品佔比接近一半,已對本地製造業造成明顯衝擊。進口鋼材平均價格下跌約15%,導致國內業者難以維持競爭力,部分企業因虧損嚴重被迫停產。

中國國內需求持續下滑,但產能過剩問題仍未解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鋼鐵出口量達7,550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0%,若趨勢持續,全年出口可能突破去年的歷史高點1億1,700萬噸。雖中國政府於今年三月宣布削減鋼產量,並於八月再度禁止新增產能,但實際效果有限。由於內需疲弱,過剩產能仍被大量輸往海外,使全球鋼鐵市場面臨更大壓力。

泰國業界認為,若中國鋼材繼續以低價進入市場,將對本地鋼廠造成長期結構性打擊,尤其是中小型製造商恐難承受。班圖恩表示,政府應加強貿易救濟措施,確保進口公平。他指出:「目前泰國已有多項反傾銷與逃避傾銷調查啟動中,盼能確保市場秩序,讓本地生產者獲得合理競爭機會。」

鋼鐵研究機構主任維洛(Wirot Rojwanachai)表示,2026年泰國鋼鐵消費量預估達1,690萬噸,較今年增加約1.2%,但產業仍受全球供應過剩拖累。去年國內消費量約1,650萬噸,今年估達1,670萬噸,顯示需求成長有限。他指出,今年前七個月自中國進口鋼材達329萬噸,若以全年推估,可能達560萬噸,較去年仍增12%。「這證明中國出口壓力依舊高企,對泰國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外,泰國也觀察到結構鋼製品(稅號7308)進口量明顯增加,逐步取代部分國內鋼材使用。2024年相關進口量達68萬噸,今年持續上升,顯示企業轉向採購現成結構件以降低建設成本。維洛指出,這種趨勢導致國內原鋼需求統計下降,但實際使用量並未減少,反而轉向進口成品。

兩位產業專家共同建議,政府應以長期策略應對外部壓力,包括推動基礎建設計畫以刺激鋼材需求,並檢討能源成本。泰國鋼廠用電需求龐大,尤其熔爐作業電費高昂,是生產主要成本之一。若政府能推行特定產業電價優惠或擴大太陽能電力應用,將有助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同時,專家呼籲應建立跨部門資訊整合機制,由財政部(海關署)、工業部(標準局)及商務部(外貿局)共同透過「國家單一窗口」(National Single Window)監測鋼鐵進口數據,及早辨識異常交易與價格波動,以便採取及時的反傾銷(AD)、反規避(AC)與保障措施(Safeguard),確保國內產業環境公平穩定。


圖片來源:Thansettakij 資料照片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