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示警 泰國若不減碳2050恐失GDP14%

(台泰時報10月9日電)世界銀行(世銀,World Bank)於最新發布的《泰國氣候與發展報告》(Thailand 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CCDR)指出,若泰國未能加快應對氣候變遷,國內生產毛額(GDP)恐在2050年前減少7至14%,相當於平均每年成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並將使「2037年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更加遙遠。

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帶來的直接物理衝擊包括洪災、熱壓力與勞動力生產力下降,這些因素將對經濟造成長期損害。以2011年曼谷大洪水為例,該事件導致經濟損失達GDP的12.6%;若類似災害於2030年再度發生,恐使經濟萎縮近10%,倘若復原遲緩,總體損失可高達15%。

報告指出,在曼谷地區,氣溫上升攝氏1度(1℃)將造成每年約850億至1,230億泰銖的經濟損失,相當於該市GDP的約2%。這包括健康開支上升、勞動力損失與能源消耗增加。

除氣候物理風險外,泰國亦面臨全球邁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壓力。若未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失去出口市場與國際供應鏈合作。報告指出,逾78%的跨國企業計劃於2025年前排除高碳排供應商,泰國若不轉型,GDP恐因貿易與旅遊收入下降而再減少約7%。

世銀強調,「不作為的成本」遠高於「積極行動的投資」。若泰國投入相當於GDP約1%的資金,用於防洪設施、水資源安全及沿岸保護等基礎建設,不僅可減輕災害損失,還能於2040年前推升經濟成長2%至3%,2050年則可提升至4%至5%。

報告估計,若泰國採取積極減碳政策(Accelerated Decarbonization),至2050年GDP將比「不作為情境」高出2.5%,總投資金額需約2,190億美元,佔未來25年累積GDP的2.4%。

在資金來源方面,世銀建議政府與民間協力推進,政府負責公共基礎建設與社會保障,年度公共支出可增加約GDP的1%。同時,可自2030年起引入每噸二氧化碳25美元的碳稅,為政府創造相當於GDP 1%的收入,用以補貼低收入家庭,減輕轉型衝擊。

能源領域則是減碳關鍵之一。報告建議泰國應儘速開放再生能源市場、升級電網與調度系統,預計需投資9,800億美元。長期而言,電價可由每度電7美分降至5.6美分,增進能源競爭力。

世銀指出,泰國具備成為綠色產業出口國的潛力,特別是在電動車、太陽能與節能家電領域。若能推動綠色製造,至2030年出口額有望增加GDP的2%至3%,並為國家淨零(Net Zero)轉型奠定基礎。

報告最後呼籲,政府須以國家層級行動計畫推動氣候韌性與減碳轉型,確保經濟永續與國際競爭力同步成長。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