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辦公室成常態 員工仍堅持靈活工作

(台泰時報10月9日電)美國多家大型企業,包括星巴克(Starbucks)、派拉蒙(Paramount)及微軟(Microsoft)等,相繼恢復員工回辦公室(Return-to-Office, RTO)政策。然而,最新研究顯示,許多員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重返職場,靈活調整工作型態,平衡生活與工作需求。

史丹佛大學教授尼克(Nick Bloom)率領的WFH Research團隊調查超過一萬名美國上班族,發現遠距或混合辦公仍佔工作時間約25%,比例自2023年春季以來幾乎未變。儘管勞動市場放緩,員工對彈性工作的堅持並未減弱。

尼克稱此現象為「被動抵抗(Passive Resistance)」。他指出,許多中階主管不願嚴格執行回辦政策,因其績效評估多以團隊成果為準,而非進辦公室天數。部分企業削減中階職位,使留任主管負擔加重,更不願增加監管工作。

此外,企業難以精確監測員工實際出勤。部分公司雖規定每週進辦公室三至四日,但只在員工低於1.5日出勤時才予以警示。更有員工出現所謂「Coffee Badging」現象,即短暫進辦公室打卡、喝咖啡後即返回家中工作。Owl Labs調查顯示,43%的混合工作者承認經常採取此方式,且多數主管並未加以懲戒。

除短時出勤外,新興的「Micro-shifting」模式亦逐漸流行,意指員工以多段短時工作取代傳統9至17時制度,依個人精力與生活節奏彈性安排。Owl Labs執行長法蘭克(Frank Weishaupt)指出,員工正在尋找一切可行的彈性空間,無論是短暫進辦公室、午間辦事,或分段工作,皆反映職場文化的轉變。

同時,有專家認為部分企業利用RTO作為「隱性裁員」手段。尼克表示,一些公司藉強制回辦以迫使員工自行離職,達到削減人力成本之目的。然而,研究顯示此舉往往導致高技能與女性員工優先流失,對企業長期競爭力不利。

相對地,維持遠距與混合彈性的小型公司與新創企業,則藉此吸引大型企業流出的人才。就業平台ZipRecruiter統計約20%的美國雇主仍提供全遠距職位,另有相似比例採混合工作制。經濟學家妮可(Nicole Bachaud)表示,彈性工作仍是企業招募的重要賣點。

專家普遍認為,重返辦公室並非錯誤,但忽視員工需求可能損害企業文化。當公司試圖恢復舊有制度時,員工則正創造屬於新時代的工作模式,從Coffee Badging到Micro-shifting,皆體現了現代職場對自主與平衡的追求。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