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9日電)泰國銀行公會主席巴勇(Payong Srivanich)8日在曼谷出席「2025年度泰國經濟大會暨CEO Econmass Awards」時指出,泰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正顯著下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與CEIC資料,未來五年泰國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約2.7%,低於東協區平均4.5%,反映結構性問題根深蒂固,若不加速改革,恐長期陷於中等收入陷阱。
巴勇表示,政府預測2025年第四季經濟將成長約0.3%,但若加上「Quick Big Win」刺激措施,增幅或達0.6%。他指出,儘管短期政策有助恢復信心,但長期挑戰仍在於生產效率低、公共部門管理效能不足與國內投資意願下降。
他說明,目前泰國銀行體系規模仍小於越南、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等鄰國,而國內企業普遍缺乏競爭力。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約65%的上市公司市價淨值比(Price-to-Book Value)低於1倍,顯示投資人對企業價值信心不足。
同時,國內資金外流現象持續擴大,大量流動性經由境外投資基金(FIF)及泰企海外投資轉出,金額高達數兆泰銖。巴勇強調,這些資金若能有效導回國內市場,將有助促進實體經濟成長與就業。
泰國銀行體系目前仍有約5兆泰銖資金滯留於短期回購(Repo)市場及泰國央行持債體系中,未能流向中小企業(SMEs)與基層經濟。他指出,SME雖僅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約30%,卻提供70%的就業機會;相較之下,大型企業僅占1%的商業體數量,卻貢獻65%的GDP,導致經濟成果集中於少數族群。
面對高齡化與家庭債務雙重挑戰,巴勇認為,唯有透過科技創新與永續經濟轉型,方能提升整體生產力。他呼籲政府與企業採取「資料導向決策」與「政策透明化」,並公開三項重要指標:非正式經濟規模、地下債務及貪腐指數(Corruption Index),以利形成社會共識並提升政策信任度。
巴勇指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降低制度性與行政性隱性成本,改善法規環境,強化法治,以建立公平的競爭基礎與投資誘因。「若能整合公私部門力量並堅守永續方向,泰國仍有機會重回區域領導地位。」他表示。
他並強調,近來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指數皆呈回升趨勢,顯示市場對政府新政策逐步恢復信任。「這是泰國經濟復甦的重要信號,亦是結構改革的起點。」
圖片來源:Prachachat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