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9日電)「Youngism」——針對年輕世代的年齡歧視,正悄然蔓延於全球職場。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雇主普遍對年輕員工存在偏見,認為他們懶惰、不穩定、缺乏忠誠,導致初級職缺持續減少。專家警告,這種現象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恐比人工智慧(AI)自動化更嚴重。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近日在宣布降息後指出,「AI確實改變了部分工作型態,但並非年輕人就業困難的主因。」他強調,結構性問題才是真正壓迫新世代的因素。此觀點與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一致,該校分析發現,自2022年底以來,初階職位招聘率下降約16%,而主要原因並非技術取代,而是企業態度的轉變。
研究指出,「Youngism」已成為職場中隱而不顯的歧視形式。許多雇主認為年輕世代缺乏敬業精神或不夠成熟,進而排除新鮮人。儘管美國《就業年齡歧視法》(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保障40歲以上勞工免於年齡歧視,但對Z世代卻毫無保護機制,形成法律真空。
同時,企業為了降低風險與成本,紛紛調整招聘條件。根據人力資源統計,自2022年起,超過一半的入門職缺被重新定義為「需具備3至5年經驗」。原本提供新鮮人起步的實習與訓練職位逐漸消失,造成「無經驗無門路」的惡性循環。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資料,企業平均每招聘一名員工需投入約4,700美元成本,若缺乏培養基層人才的機制,未來中階勞動力將嚴重短缺。學者警告,若趨勢持續,企業不僅需支付更高的人力成本,整體經濟動能亦將受到拖累。
此外,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與華頓商學院的聯合研究顯示,近兩年雇主對年輕勞動力的負面印象顯著上升。首席研究員法朗希奧里(Stéphane P. Francioli)指出,「20多歲的勞工正面臨高債務、不穩定就業與購屋困難的多重壓力。當AI滲透工作流程後,他們的處境將更為脆弱。」
社會與媒體也強化了偏見。各種社群平台上「年輕人不努力」的言論泛濫,使「懶惰世代」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然而據Transamerica報告,近六成Z世代同時兼職或進修,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成長意識,與外界印象相去甚遠。
AI並非真正的「奪職者」。Burning Glass研究指出,人工智慧只加速了企業原本的人力結構轉型,並未直接取代初階職位。真正的問題在於「實務學習機會的消失」——當年輕人無法獲得入門經驗,就難以成為具備整體視野的專業人才。
這波「青年歧視」浪潮的影響,已擴及生活層面。許多年輕人因財務壓力與職場瓶頸延後購屋與成家的計畫,甚至影響出生率。英國最新統計顯示,該國生育率已降至歷史新低,部分學者將此與年輕族群職涯不穩有關。
專家建議,企業可透過四項措施重建公平機會:其一,真正開放「初階職缺」,依技能而非經驗錄用;其二,建立從實習到正式聘任的透明轉換機制;其三,推動新型實習制度(Apprenticeship),特別是在數據營運與客服領域;其四,提供新員工支持計畫,包括交通補助、心理健康服務與職涯導師制度。
研究最後指出,若企業能將年輕世代視為「共同創造未來的夥伴」,而非「高風險群體」,將能獲得創新與永續發展的雙重紅利。排除新世代,等同切斷經濟的生命線,長期後果恐不容小覷。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