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數據轉負 分析指能源為主因非通縮訊號

(台泰時報10月7日電)泰國經濟專家指出,目前泰國的物價走勢雖出現負增長,但仍不足以構成「通貨緊縮」現象。根據市場分析,主要原因來自能源與食品價格下降,而基礎通膨率仍維持正成長,顯示內需與物價結構並未出現全面萎縮。

派證券(PI Securities)策略分析部主管瓦坦(Wathan Jitsamnuak)接受《Thansettakij》訪問時表示,目前泰國核心通膨仍擴張約0.8%,雖屬溫和增長,但足以顯示經濟尚有支撐動能。「部分觀點認為泰國已進入通縮,是因為整體通膨率同比下降0.7%,但這主要反映能源價格回落的短期效應。」他說。

瓦坦解釋,國際油價及液化氣價格近月下滑,使能源相關支出減少,同時農產品供應量增加,導致食品價格普遍走低,進一步壓低整體物價指數。從消費角度觀察,這一變化反而有助民眾購買力提升,對零售及服務業屬正面因素。

他指出,能源價格波動屬全球現象,特別在中東局勢與原油產量調整影響下,短期內仍可能維持低位。若排除能源與食品價格因素,泰國的基礎物價水準仍屬穩定,並無長期通縮風險。

至於泰國央行新任總裁的政策方向,瓦坦建議,貨幣當局應關注匯率穩定,避免泰銖過度升值以免削弱出口競爭力,同時也不宜過度貶值,以免影響進口成本與通膨預期。他強調,「平衡的匯率政策」對維持外貿與通膨雙重穩定至關重要。

在家庭債務方面,他建議新任央行總裁與商業銀行合作,制定機制獎勵優良借款人,例如按期繳款、無違約紀錄者可獲利率優惠,以減輕負債壓力並提升市場流動性。若信用體系健康改善,消費支出將自然回升,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綜合多家研究機構看法,雖然泰國通膨率已連續六個月呈現負值,但主要反映國際能源周期與基期效應,而非需求崩縮的警訊。專家普遍認為,只要核心通膨維持正增長、薪資與內需穩定,泰國仍不具通縮條件。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