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7日電)世界銀行指出,泰國與中國為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面臨通縮壓力最大的兩國之一。該行發布的報告顯示,泰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六個月下滑,在東協國家中為最嚴重的降幅之一。與此同時,泰國商務部則認為,現階段僅屬於「低通膨經濟放緩」,尚未進入全面通縮狀態。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提雅(Aaditya Mattoo)於10月7日的簡報會中表示,儘管多數國家通膨率仍維持在目標範圍內,但中國與泰國正承受來自通縮的壓力。他指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下跌,促使該類商品以更低價流入區域國家,從而拉低其他國家的物價水平,抑制通膨成長。這種局面對於需要保護本土產業的國家而言,是一項挑戰。
他進一步分析,在目前多國利率高於先進國家的情況下,資金大量流入亞洲新興市場,包括泰國與印尼。這股資金潮對匯率造成壓力,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貨幣政策鬆動的空間,以刺激國內經濟活動回溫。
泰國商務部策略與政策司長南塔朋(Nantapong Jiralertpong)則回應,儘管物價指數連續六個月負成長,但這並不代表國家已陷入通縮。他說,通縮的判定需考慮多重指標,如核心通膨(扣除食品與能源)是否仍為正值、消費需求是否持續,以及就業情況是否出現疲弱。当前泰國仍呈現經濟增長及就業穩定,故仍屬低通膨但未到完全通縮。
報導並指出,若全球經濟疲弱與出口需求放緩,泰國將面臨進一步壓力。儘管政府仍推出如「半半計畫」等促消費政策以穩定經濟,但能否提振通膨卻仍有待觀察。此外,市場也關注若通縮壓力持續,貨幣政策可能更趨寬鬆,以刺激內需。
綜合來看,世界銀行此次報告為區域國家敲響警鐘:中國與泰國需密切留意物價動態與經濟結構調整。泰國政府若能妥善因應,或可藉助財政與貨幣雙管齊下,化解通縮與經濟下行風險。
圖片來源:Mint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