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6日電)泰國醫界警告,隨著現代工作型態加速轉變,「職場倦怠症」(Burnout)已成為影響國人心理健康的主要隱憂。專家指出,這種長期精神與情緒耗竭的狀態,正使越來越多年輕人陷入無力與失衡之中,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憂鬱症、慢性焦慮或失眠等心理疾病。
根據泰國拉瑪九醫院(Rama 9 Hospital)精神科醫師塔南南(Thananan Numsaeng)說明,「倦怠症」的形成往往來自情緒能量長期耗盡,使人失去動力與工作熱情,並對日常任務產生消極態度。這種狀態並非單純的「疲倦」,而是逐步侵蝕自信與生活熱情的心理耗損。患者常覺得生活空洞、成就感降低,對周圍人際疏離,最終可能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將「倦怠症」列為現代職場的健康議題之一。自2023年起,隨疫情後社會重返辦公室,全球倦怠病例明顯上升,泰國亦不例外。數據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泰國勞動人口曾出現倦怠傾向,其中以22至28歲的Z世代比例最高,達65%。專家指出,這一群體正處於事業起步階段,承受的期望與競爭壓力最為集中。
塔南南指出,倦怠的成因不僅侷限於工作本身,還包括組織精簡後的高壓負荷、經濟不穩、職位不符能力、通勤時間過長、家庭期望過重及代間溝通斷層等社會因素。這些壓力源相互交織,使「家不再是避風港」,心理負擔便逐漸擴大,導致無形的精神疲憊與孤立感。
醫師建議,民眾可從五方面調整以預防或改善倦怠症:
一、重新檢視職涯方向,與主管或同事溝通壓力來源;
二、尋求親友支持與心理諮詢;
三、進行運動、冥想、瑜伽或聽音樂放鬆;
四、確保充足睡眠與規律生活;
五、轉換心態,以積極視角看待生活挑戰。
他進一步指出,最關鍵的是「覺察與接納」。當個人能正視自己的疲憊,主動休息並尋求專業協助,便能重新找回生活動能與內在價值。相反,若忽視長期心理負荷,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健康損害。
專家呼籲,倦怠不僅是職場議題,更是整個社會需共同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隨著都市化與科技化加劇,心理壓力來源將更加多元,若缺乏適當支持系統,恐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生產力造成長遠影響。
泰國衛生部建議,民眾若出現長期疲倦、失眠或情緒低落等症狀,可撥打心理健康諮詢專線1323,獲得24小時免費協助。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