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6日電)泰國私立醫療產業正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業者普遍從「治療導向」轉向「健康促進導向」,聚焦預防醫學與長期健康管理,以因應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帶來的挑戰。這股趨勢反映出泰國醫療市場的轉型方向,從單純提供醫療服務,發展為整合健康、生活與住宅的多元生態體系。
根據衛生部醫療服務支援局(DHSS)統計,2022年至2024年間,全國新增私立醫院29家,總數由411家增至440家;其中曼谷地區新增12家,外府地區增17家。同期,私立診所數量也從34,163家上升至40,552家,增幅超過18%,顯示醫療市場持續擴張,並逐漸由大型醫院轉向中小型或專科醫療機構。
分析指出,新興的私立醫院以10至30床的小型醫療機構為主,投資成本較低、資金回收期短,能迅速滿足特定市場需求。例如健康檢查中心、骨科、眼科及復健醫學等專科服務,均受到老年人口與慢性病患群體的青睞。
同時,疾病型態的轉變亦推動醫療模式更新。過去以兒童疾病為主,如今則以慢性病與退化性疾病為主,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癌症及關節疾病等。醫院因此加大投資於微創手術、骨水泥注射、機器人輔助復健與高階檢測設備,以提升醫療品質與病患安全。
除了治療服務外,「健康促進」(Well-being)已成為私立醫院的新競爭核心。多家醫療機構推出基因風險分析、整合健康檢查與個人化健康計畫,並強調長壽與生活品質概念。業界同時興起「醫療+地產」合作模式,將醫療設施導入住宅社區,打造結合健康照護與生活便利的「醫療養生住宅」,以滿足高齡與單身族群的長期健康需求。
然而,私立醫院仍面臨高成本挑戰。醫療通膨率約達15%,遠高於一般物價上漲率的3%至5%,主要原因包括醫療器材與進口技術依賴度高。由於國內醫療設備製造能力有限,進口成本推高醫療價格,對業者的營運造成壓力。專家指出,若能強化本地醫療器材及復健設備生產鏈,不僅可降低成本,亦有助創造就業與技術自主。
同時,市場競爭加劇迫使業者強化服務策略。許多醫院導入智慧醫療系統、線上預約與遠距健康諮詢,提升患者便利性與經營效率。部分醫療集團則積極尋求外資合作,推動醫療觀光與國際病患市場,進一步拓展收入來源。
政府方面,衛生與商務相關部門正研擬政策,以支持私立醫療產業創新發展,包括簡化行政程序、鼓勵外資參與及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觀察人士認為,若能建立更完善的市場規範與透明制度,將有助於泰國鞏固「亞洲醫療樞紐」地位,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整體而言,泰國私立醫療體系正從「治療疾病」轉向「促進健康」,展現醫療產業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專家指出,未來十年內,健康管理、智慧醫療與跨界合作將成為推動產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