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之戰開打 CPF起訴Biothai掀公信風暴

(台泰時報10月6日電)泰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之際,農業與食品業龍頭正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Charoen Pokphand Foods Plc, CPF)與公民團體「生物泰」(Biothai)之間的法律糾紛,成為社會各界關注企業責任與言論自由邊界的焦點事件。

爭議起於2024年7月26日,Biothai在一場有關外來物種的公開研討會中指出,CPF位於北欖府的「東北水產研究中心」(Northeast Aquatic Research Center)疑似與外來魚種「黑頷鯽」(Blackchin tilapia)擴散有關。該魚種被視為對泰國淡水生態構成威脅的入侵物種。Biothai並援引多張圖片與研究資料,質疑企業在管理上存有疏漏,導致外來魚種流入自然水域。

對此,CPF於2024年7月30日召開記者會駁斥指控,強調Biothai所提供內容「誤導且不實」,並於2025年初正式提起訴訟,控告Biothai秘書長維屯(Witoon Lianchamroon)誹謗。目前法院已排定10月22日開庭審理。

此案迅速引發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被視為企業與公民社會間「資訊透明與法律界限」的試金石。維屯公開表示,該訴訟屬於「壓制性訴訟」(Strategic Lawsuit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 SLAPP),旨在削弱民間監督力量與環境倡議聲音,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司法是否能保障公民表達權與公共利益討論空間。

CPF則回應稱,公司並無意壓制言論,而是為維護自身名譽與品牌誠信。公司指出,Biothai於發言中涉及三項明顯錯誤:
其一,研討會所展示的養殖池照片並非出自CPF設施,而誤指為伊山研究中心。實際上該中心早於2011年結束運作,並已銷毀所有魚苗。
其二,展示的魚卵孵化圖片與CPF操作流程不符,且未經查證。
其三,引用的空照圖標示錯誤,為過時十餘年的資料。

觀察人士指出,這起事件不僅是企業與環團間的對峙,更凸顯在資訊傳播快速的時代,如何在「言論自由」與「事實核實」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公民團體擁有監督與質疑的權利,但若引用錯誤資訊,也可能導致公眾誤解與企業名譽受損。

學者分析,此案的核心並非單純在於黑頷鯽的生態影響,而是檢驗泰國在環境治理、公共辯論及司法公正之間的制度韌性。若法院能妥善處理,將成為後續環境訴訟與公民行動的重要判例,影響深遠。

目前法院尚未公布審理細節與證據清單。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此案已提醒社會各界,資訊公開與責任言論應建立在可驗證事實基礎上,而企業亦須以透明與開放的態度回應質疑,方能在可持續發展與公信力之間取得平衡。

圖片來源:Bangkok Post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