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6日電)儘管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政府上任僅四個月,但學者與業界普遍認為,這段時間足以為泰國邁向「低碳社會」奠定關鍵基礎。政府正推動能源轉型、加速中小企業綠化供應鏈,並制定具體行動藍圖,以因應全球減碳趨勢與嚴格的環境貿易規範。
泰國目前面臨的挑戰不僅是經濟復甦,還包括如何在區域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優勢。歐盟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其他主要市場如日本、美國與韓國亦準備跟進,要求出口產品揭露碳排放量並繳納相應稅費。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泰國而言,若未提前布局,未來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阿努廷政府在向國會報告施政方針時,明確將「低碳經濟」列為優先議程,提出加速再生能源發電、通過《氣候變遷法》草案、並推動跨部門合作的政策方向。官員指出,這些措施將作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的重要步驟。
目前泰國中小企業(SME)佔全國企業總數約99%,僱用勞動力超過70%。隨著全球供應鏈重視永續與環保,外國買家開始要求供應商符合碳減排標準。未能達標的中小企業恐遭排除於國際供應鏈之外。然而,多數泰國企業仍缺乏綠色轉型的技術與資金,政府因此被期待扮演「促進者」角色,協助中小企業進入綠色經濟。
專家建議,政府應透過公私協力模式建立明確方向,並啟動短、中、長期三階段行動計畫。第一步可聚焦高潛力出口產業,如農食、紡織及汽車零組件等,啟動示範計畫並建立工業部門碳排放資料庫。同時推動線上顧問平台,協助企業取得綠色標章與國際認證,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學界也呼籲政府強化教育與人才培訓體系,讓技術院校與大學參與低碳創新研究,並與企業合作研發環保生產技術,打造永續產業生態系。
報導指出,當前關鍵並非政府任期長短,而是是否能在有限時間內奠定長期結構性變革的基礎。低碳社會與綠色供應鏈不只是環境議題,更是企業生存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焦點。若能持續推進,這四個月的啟動期將成為泰國邁向「碳中和」時代的重要起點。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