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5日電)泰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金融挑戰。根據「氣候金融轉型網絡」(CFNT)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為達成減碳與調適氣候變遷目標,泰國仍需額外籌集超過10.3兆泰銖資金,顯示國內在「氣候融資」方面存在龐大缺口。報告同時揭示,地方政府投資於氣候調適的比例不足1%,遠低於首都曼谷的22%,反映全國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CFNT在「Bangkok Climate Action Week 2025」期間舉辦的研討會上發表報告《Thailand’s Climate Finance Landscape》,詳細剖析泰國的氣候投資現況。研究指出,2018年至2025年間,泰國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投資總額達1.7兆泰銖,但在氣候調適領域(Adaptation)的投資僅約1,480億泰銖,明顯不足以支撐未來的防災與永續目標。
泰國氣候變遷與環境廳估計,若要實現減排承諾,國家必須再投入至少10.3兆泰銖。若未能在短期內強化基礎設施與調適能力,氣候衝擊可能導致每年高達1兆泰銖的經濟損失,包括農業、城市防洪及能源供應等多個領域。
報告亦揭露首都與地方的投資差距。曼谷在2025財政年度中,編列約202億泰銖應對氣候變遷,占整體預算的22%;其中,用於減排的金額約131億泰銖,調適與防災分別為63億與4.7億泰銖。相較之下,全國其他地方政府(不含曼谷)於同期間投入的氣候調適預算僅14億泰銖,占比不到1%,而減排相關投資約87億泰銖,占比3.5%。
多位專家指出,氣候融資的「瓶頸」不在資金不足,而在於「缺乏具可投資價值的項目」(Bankable Projects)。世界銀行資深專家阿薩倫(Orasaran Manuamorn)強調,全球投資人對綠色金融的興趣日增,但泰國市場中能夠吸引長期資金的高品質專案仍十分有限。他建議地方政府積極開發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如城市水資源管理、抗熱浪工程與健康防護系統,以提高專案可行性並吸引國際資金。
專家亦呼籲,泰國可利用2026年在曼谷舉辦的「IMF—世界銀行年會」契機,展示其在亞洲區域氣候金融的領導力,提出具體政策架構以促進綠色投資流動。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強化資料透明度、創新融資模式及多方合作,是推動亞洲城市邁向低碳與韌性經濟的三大關鍵。
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主任妮琪(Nikki Kemp)指出,氣候調適的成敗取決於地方層級的韌性與行動力,「真正的解方必須根植於社區現場,而非自上而下的政策命令」。來自中國的綠創中心副主任郭宏宇(Guo Hongyu)則補充,發展中國家間的「南南合作」將是突破融資與技術障礙的重要管道,透過共享知識與創新方案,構建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的夥伴網絡。
整體而言,CFNT報告指出,泰國若欲填補10兆銖氣候資金缺口,除需加速吸引國際資本外,更須改革地方財政制度,使氣候項目能納入主流預算機制,並建立明確的投資回報模型,方能在2050年前邁向碳中和目標。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