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5日電)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滲透各行各業,國際企業領袖紛紛預測「三天工作週」即將成為現實。包括Zoom執行長艾瑞克(Eric Yuan)、微軟創辦人比爾(Bill Gates)、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Jamie Dimon)等人皆認為,AI將徹底改變工作模式,使人類不再需要每週五天全職勞動。
艾瑞克在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訪時指出,AI能夠顯著提升生產力與效率,未來企業應重新定義「工作週」的概念。他表示:「如果AI能讓生活更便利,為什麼還要工作五天?我相信三至四天工作週將會普及,讓人們擁有更多時間照顧生活與家庭。」
這一觀點呼應歐洲多國近期推行的「四天工作週」試驗。根據相關報告,多數企業在實施後員工疲勞度下降近半,生產力反而提高約24%。美國亦有企業如Exos採用縮短工時策略,獲得正面回饋。
然而,艾瑞克也坦言,此變革將伴隨結構性挑戰。AI自動化勢必取代部分職位,尤其是初階軟體工程師或重複性高的行政崗位。他指出:「科技革命從來都意味著舊職位消失與新職位誕生。AI的崛起將催生新類型工作,例如AI代理管理員、程式監督員等,這是產業進化的自然過程。」
比爾在《The Tonight Show》節目中亦曾預測,未來十年間AI將取代人類在大多數工作中的角色。他強調:「生活的意義不在於不停工作。」這句話引發美國社會廣泛討論,被視為對現代職場文化的反思。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則認為,AI革命才剛開始。隨著生成式AI與自動化系統的加速應用,三至四天工作週的實現並非遙不可及。不過他提醒,即使工時減少,工作密度反而可能更高。「未來人們或許比現在更忙,因為每小時的工作產值都將被放大。」
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同樣持樂觀態度。他早於2023年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表示,科技進步將讓人類壽命更長、疾病更少,並促成工時下降至「每週三天半」。他指出:「新技術能讓人類生活更長、更健康,也能讓工作更有效率。」
不過,產業界對AI帶來的勞動影響仍存分歧。福特汽車執行長吉姆(Jim Farley)及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執行長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Siemiatkowski)皆表示,AI的普及確實會削減部分職位,但同時也將開啟新市場與創業機會。黃仁勳更補充,從歷史來看,每次科技革命最終都創造了更多就業。「當人類擁有新構想與更高效率,就能開啟全新的產業時代。」
分析指出,AI驅動的三天工作週概念不僅是勞動制度的革新,也涉及經濟結構、教育培訓與社會政策的調整。企業需在自動化與人性化之間取得平衡,以確保技術紅利能被公平分配。
儘管前景仍待觀察,但專家普遍同意:AI將改寫人類工作的定義,未來的職場不再以時間衡量價值,而是以創造力、靈活性與學習能力為核心。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