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曼谷河畔,比往年更為寧靜
水燈節如期而至,但人們臉上的笑容多了一份思念。王太后辭世後,全國進入哀悼期,城市的光亮似乎也變得柔和。昭披耶河畔少了以往震耳的音樂與滿天的煙火,取而代之的是誦經聲、燭光,以及一種更溫柔的凝視。當一盞盞水燈順流漂遠,這座城市在追憶,也在祝福。
起源的光:從傳說到信仰
水燈節(Loy Krathong)是泰國最詩意的節日之一。每年十一月滿月,人們以花、蕉葉與燭光製成水燈,獻給水神 Phra Mae Khongkha,以表感謝與懺悔。這一夜,人們放下過去,也祈願未來。

傳說起於十三世紀的素可泰王朝
宮女「娜帕瑪瑪蒂」(Nang Noppamas)為感謝河神,以香蕉葉摺成蓮花形燈飾,插上花與蠟燭,讓其隨流而去。燭光搖曳,國王見之讚嘆,自此成為宮廷儀典,後傳入民間。隨佛教興盛,放水燈更被視為「懺悔」與「感恩」的象徵,向河神致謝、向自然致敬,也向人生的過去道別。
河畔的光:曼谷在記憶中閃爍
曼谷是一座與水共生的城市。從拉瑪一世遷都至此以來,昭披耶河便是它的靈魂。今年雖無盛大的焰火,但河畔依舊閃爍。黎明寺的鐘聲與誦經交錯,ICONSIAM 河階人潮輕聲放燈,Asiatique 摩天輪在夜色中轉動,取而代之的是光影秀與傳統樂曲,比往年少了炫目,卻多了信仰的溫度。
為了讓節慶更環保、也更貼近家庭,曼谷市政府今年開放全市 21 個行政區共 33 座公園,供民眾在安全環境中放水燈,並延長開放至午夜。同時呼籲「一家庭一水燈」,呼籲市民以天然材質製作水燈、減少浪費與污染。據統計,2025 年全市共收集 39 萬 1,027 盞水燈,比去年減少 24%,其中超過 八成使用自然材料,這是傳統與環保共存的新模樣。
許多家庭帶著孩子前來放燈;年輕人拍照留念,長者誦經祈福。光影在水面搖曳,成為一場城市的集體冥想。

手作的祈願:思念化為光
在社區與學校裡,依舊可見人們親手編織水燈。香蕉葉被摺成蓮花形,插上三枝香與一根蠟燭,象徵佛、法、僧三寶與心中的光明。有人寫下「願家人平安」、有人寫「願王太后安息」。燭光漂流的同時,信仰、思念與感恩也在水面交會。這樣的畫面,也許比煙火更亮,因為它亮在心裡,而非天空。
深夜的河岸,燈火漸稀。風拂過,燭焰搖曳,映出人們低垂的眼神。有人雙手合十,有人靜靜看著遠去的光。曼谷在那一刻安靜得幾乎陌生,卻又充滿某種不言而喻的溫度。
光與微笑:一座城市的心
今年曼谷少了往年滿天的煙火,但河畔的光影仍然閃亮。有人說,那些燈光比煙火更長久,因為它們映在人心裡。
水燈順流遠去,有人說那是對自然的敬意,也有人說,那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約定。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種提醒—光會漂遠,但微笑會留下。那是泰國最長久的信仰,也是讓人一次次想回到這個微笑國度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