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預警 泰國2037年恐缺照護人力25萬

(台泰時報11月7日電)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指出,隨著泰國邁入高齡社會,至2037年(泰曆2580年)泰國將缺乏超過25萬名居家照護勞動力,其中約5.5萬人為跨國移工。報告呼籲泰國政府加大對「照護經濟」(Care Economy)的公共投資,建立可負擔且可及的社區照護體系,並確保照護勞工獲得合理的工作條件與社會保障。

該份名為《居家照護:泰國與移工對高齡者照護需求預測》的研究指出,受家庭結構改變與都市化影響,傳統由家庭成員無償照顧長者的模式正在減少。若維持現有趨勢,未來12年內,居家照護需求將增加至少70%,勞動力缺口持續擴大。ILO並估計,屆時泰國每年將需要至少25萬名有薪照護人員,以支應全國老年人口照護需求。

報告指出,泰國目前推行「原居安老」(Aging in Place)政策,鼓勵長者留在家中生活而非入住安養機構,但若公共部門未增加支出,低收入家庭的照護負擔將顯著上升。現行從事居家照護的多為護理人員、社區志工與外籍家事工,其中移工比例逐年增加,顯示外籍照護人力對支撐泰國長照系統的重要性正逐步提升。

ILO建議,政府應強化對照護經濟的政策支持,包括擴大公共照護服務、提升職業培訓與技能認證、推動安全合法的跨國就業通道,並保障家事及照護勞工的勞動權益。根據《勞動保護法》及其第15號部令(2567年),從事家務與照護工作的僱員已納入勞動保障範圍,未來需落實監督執行。

報告同時建議投資於醫療科技與社區服務,如遠距照護系統、輔具設備與數位健康平台,以彌補人力不足。若能落實這些措施,泰國的照護勞動力缺口有望降至10萬人以下。

ILO駐泰國、柬埔寨及寮國辦事處主任錢曉燕(Xiaoyan Qian)表示,泰國若要實現「在地安老」願景,必須讓照護工作被視為具技能、具價值的專業。「投資照護經濟,就是投資社會福祉與經濟未來,這對家庭、社區與整體經濟發展都有長遠利益。」

該研究由ILO在「東協三角計畫(TRIANGLE in ASEAN)」下完成,並獲澳洲外交貿易部與加拿大外交部資助。研究結果旨在支援泰國政府制定高齡政策、移工管理及照護經濟發展方向,呼應ILO於2024年大會通過的《照護經濟與有尊嚴工作議題決議》。

圖片來源:Bangkok 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