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棄電子廢料東南亞 污染健康環境危機

(台泰時報10月24日電)國際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 BAN)最新調查指出,美國每月向東南亞國家輸出大量電子廢棄物(e-waste),使東協地區成為主要廢料傾倒地,對公共健康及環境造成潛在危害。報告顯示,電子垃圾含鉛、鎘與汞等重金屬,若處理不當,將釋放有毒物質,污染土壤與水源。

BAN的兩年調查發現,至少10家美國公司涉及出口廢棄電子產品至亞洲與中東,部分貨櫃內容被虛報為「可回收物」或「金屬商品」,以逃避監管。這些廢料在多國被非法分解與焚燒,工人多在無防護環境下手工拆解電路板與焊接零件,吸入有毒煙霧,導致健康風險上升。

根據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與UNITAR的統計,2022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總量高達6,200萬噸,預計2030年將突破8,200萬噸,增長速度為合法回收處理的五倍。亞洲目前產出近全球一半的電子垃圾,其中相當部分由美國和歐洲出口轉入。

報告指出,美國每月約有2,000個貨櫃、重達3.3萬噸的電子廢料自本土港口出海,流入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這些國家多屬開發中地區,缺乏完善的有害廢棄物管理體系,導致電子垃圾被堆置或焚燒,釋出重金屬與二噁英等毒物。

BAN批評,美國是唯一尚未批准《巴塞爾公約》的工業化國家,使廢棄物出口監管出現漏洞,部分企業藉機偽報出口項目。報告提及的公司包括Attan Recycling、Corporate eWaste Solutions、First America Metal等,其中多家雖具R2V3環保認證,但實際操作與標準不符,引發國際質疑。

學者托尼.沃克(Tony Walker)指出,自中國2017年禁止進口外國廢棄物後,美國及歐洲企業陸續將廢料轉運至東南亞,造成區域環境負擔。他表示,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賓已成新興廢料集中地,其中馬來西亞單一國家即吸收美方輸出量約6%,問題日益嚴重。

今年5月,泰國當局於曼谷港查獲來自美國的非法電子廢料238噸;6月,馬來西亞也攔截價值約1.18億美元的電子垃圾貨櫃,並著手取締非法回收工廠。專家指出,這些地下工廠缺乏環保標準,污染河川並威脅社區居民健康。

BAN強調,電子廢棄物貿易正演變為「垃圾殖民」的新形態,富國藉出口廢料轉嫁環境負擔,損害發展中國家的永續發展。組織呼籲美國儘速簽署《巴塞爾公約》,並建立透明的回收體系,以防止跨境污染問題惡化。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