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2日電)泰國勞動市場正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從技能錯配到人口老化,使得勞動力處於多面向的脆弱狀態。根據相關報告,泰國在部分產業面臨勞工短缺,但另一些領域卻人力過剩,加上教育背景與市場需求不符、農業效率偏低、就業保障不足與薪資不公,使勞工在各層面皆承受壓力。
勞動部門指出,2024年泰國就業增長出現負值,全年減少約0.3%,儘管整體失業率仍低於1%,但青年群體情況不容忽視。15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高於疫情前水準,特別是大學畢業生與女性青年,顯示教育與就業需求之間存在落差。
除了失業問題,已就業人員亦面臨挑戰,例如非正式部門占比高、實質工資增長停滯、工作條件亟待改善等。專家指出,若無法有效提升勞動技能與調整產業結構,將不利於整體經濟的長期競爭力。
報告同時指出,泰國經濟近年雖由出口與財政支出支撐,但內需與投資動能放緩,加上製造業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自2010年的三成下降至2024年的24%,結構轉型壓力持續累積。旅遊與部分製造產業雖具潛力,但仍受外部不確定性影響。
市場觀察認為,勞動力調整不僅是技能提升問題,也涉及就業型態與制度安排。靈活工作模式與數位技能被視為未來趨勢,而「終身學習」框架亦愈加重要。勞動力需具備數位知識、語言能力及社交技巧,才能應對快速變化的產業需求。
隨著泰國邁入高齡社會,勞動市場亦須容納更多高齡勞工,並協助其學習新技術,以維持生產力。自動化、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引入,既可能提升產能與收入,也可能取代部分人力,加劇市場分化,這要求政府與產業同步調整。
在各產業中,製造與旅遊被視為需優先研究與改革的領域,因其對就業貢獻龐大卻陷入停滯。同時,農業、綠色經濟及數位產業則被認為具有新成長潛力,若能有效投資,將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機會。
專家提醒,解決勞動困境需同時處理技能不足與貧困問題。部分勞工因收入不足或教育機會有限,難以獲得再培訓資源,造成經濟與社會的「雙重陷阱」。因此,減貧政策與技能再培訓必須並行,以確保更多勞工能持續參與市場並提升競爭力。
整體而言,泰國勞動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短期難以根治,但若能推動教育與技能改革、改善就業環境並強化社會保障,將有助於提升勞動力韌性,為未來經濟轉型奠定基礎。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