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7日電)泰國多數企業在人工智慧(AI)導入上成效不彰,專家指出,主要問題在於資料分散於各系統、應用場景選擇錯誤,以及缺乏規模化部署計畫。若不及早調整策略,企業恐將長期陷於「試點困局」,難以將AI專案轉化為實際商業成果。
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WS)生成式AI創新中心總監伊拉普洛(Sri Elaprolu)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二企業的AI專案停留在試點階段,問題不在技術,而在部署思維。他說,企業若未在初期設定明確目標與規畫擴展路徑,即使試點成功,也難以進入量產階段。
AWS副總裁布可維克(Mai-Lan Tomsen Bukovec)表示,許多企業僅整合部分資料至資料湖(Data Lake),其他關鍵資料仍分散在孤立系統中,導致AI模型因資料不完整而產生偏差。對泰國企業而言,這情況尤其常見於舊有企業系統與AI架構整合不足,造成數據價值流失。
AWS根據上千家企業案例歸納出三項導致AI失敗的主因:其一,資料孤島現象;其二,選擇低價值應用場景;其三,缺乏擴展計畫。伊拉普洛指出,部分企業將AI視為短期研發計畫,缺乏長期投資與資源支持,導致專案無法落地。
若導入得當,AI可顯著提升生產效率。AWS開發者體驗副總裁辛格(Deepak Singh)指出,亞馬遜內部約八成工程師使用AI輔助開發,生產力平均提升近五倍。他舉例,德國製造商ENAMO約46%程式碼由AI生成,義大利輪胎製造商Pirelli則透過AI虛擬測試降低三成成本,愛爾蘭銀行律師使用AI協助文件審閱,每週節省一整天工作時間。
在泰國,部分企業與學術機構已開始應用AI。例如清邁大學推出AI系統服務逾5萬名用戶,曼谷航班服務公司(Bangkok Flight Services)亦運用雲端技術開發AI應用。不過,泰國AI發展仍面臨語言支援不足及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等挑戰。伊拉普洛指出,多數AI基礎模型的泰語支援尚不完善,若需進行深度語意分析,仍需投入高額成本進行客製化訓練。
相比之下,部分亞洲國家已推動本土語言模型與AI策略,例如新加坡開發具在地語言特性的AI模型,以支持政府與企業數位轉型。泰國尚缺乏類似的全國性AI發展框架。
AWS高級副總裁巴爾(Jeff Barr)預測,生成式AI正快速邁向「自主代理型AI」(Agentic AI)階段,預計至2028年,約15%的工作內容將由AI自動代理完成。他建議企業儘早投入AI轉型,以免錯失產業升級契機。
在技能層面,巴爾與辛格皆指出,未來最關鍵的能力已非撰寫程式碼,而是能與AI協作、撰寫精準指令與需求說明的能力。布可維克補充,部分泰國勞工仍期望AI自動完成任務,忽略了與AI互動、指導與修正的重要性。
伊拉普洛強調,泰國勞動力必須主動學習AI應用技能,迎接自動化浪潮。他表示:「應該現在開始準備,而不是等到自動化全面來臨時才措手不及。」
針對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源不足問題,AWS建議企業可透過專業團隊進行架構規畫與共創開發,並參與技能培訓計畫,以強化內部AI應用能力。不過,專家也指出,最終成敗仍取決於企業的執行力與策略延續性。
對泰國而言,AI能否成為產業升級契機,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整合資料、明確設定目標並規畫落地實施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試點無果」的循環,真正釋放AI帶來的經濟價值。
圖片來源: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