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重啟稻米進口 三十萬噸明年一月入境

(台泰時報11月3日電)菲律賓政府宣布,將於2026年1月重新開放稻米進口,總量達30萬噸,以因應國內庫存下降與價格波動。另一方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警告,今年底出現厄爾尼諾(El Niño)現象的機率升高,可能造成東南亞地區稻米供應減少,推升糧價壓力。

根據菲律賓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DA)規劃,本次進口期自2026年1月起為期一個月,結束後將於2月至4月再次實施進口暫停令,以穩定國內稻穀價格並支持本地農民。菲律賓自去年9月起已暫停一般稻米及精製稻米進口兩個月,原定於11月2日解除,但政府後續決定延長至年底。

菲律賓為全球最大稻米進口國之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進口約350萬噸,超出原年度目標80萬噸。當局預估每月進口量約30萬噸,年需求約360萬噸,主要進口來源仍為越南與泰國,特別是25%白米與5%香米。

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MARD)指出,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秋收稻作已完成超過九成,產量穩定,儘管局部地區受豪雨影響仍不影響出口進度。越南政府維持全年出口目標800萬噸不變,目前5%白米出口報價每噸595美元(約新台幣1.9萬元),與泰國價格相近,顯示區域競爭激烈。

泰國農業經濟辦公室(OAE)則估計,2025/26稻作產量將於11月達高峰,預期可收穫稻穀1,737.5萬噸,占全年產量近64%。不過,因供給增加,國內稻穀價格持續走弱。截至10月29日,阿瑜陀耶府一般稻穀(15%含水)每噸報價6,200至6,600泰銖,較上月下跌約100泰銖。

相對地,烏汶府茉莉香米(2025/26季)價格仍維持每噸11,200至11,600泰銖,因新產期尚未全面上市。

在全球市場方面,FAO最新月報顯示,稻米價格區間穩定於每噸590至620美元之間。FAO並指出,今年底可能再度出現厄爾尼諾現象,預期將影響2026年初亞洲稻作收成,導致供應收縮與價格上揚,尤其是東南亞主要出口國如泰國、越南及柬埔寨,恐面臨生產不穩定風險。

泰國商務部報告顯示,今年前九個月(1月至9月)泰國稻米出口量為579萬9,032噸,年減23.1%;9月份單月出口量約76萬2,582噸,較去年同期下滑15.6%。全年出口目標仍維持750萬噸。

專家分析,若菲律賓恢復進口與厄爾尼諾效應同時發酵,2026年上半年亞洲糧價恐呈上行趨勢。各國政府需平衡進口與儲備策略,以減緩氣候變遷對糧食供應鏈的衝擊。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