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警示稀土協議 恐牽動中美科技戰

(台泰時報11月3日電)泰國大學學者阿努實(Anusorn Thammajai)指出,泰國與美國簽署稀土開採合作備忘錄(MOU),雖被視為推動高科技產業與外資投資的新契機,但此舉恐將泰國置於中美科技戰的地緣政治夾縫中,同時對環境與經濟主權構成潛在風險。

阿努實為泰國商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兼數位經濟、投資與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若泰國依協議開放稀土勘探與生產,將成為美國稀土供應鏈的一環,而美中兩國正於此領域競爭主導權。中國目前掌握全球約86%的稀土冶煉與加工能力,泰國若缺乏自身技術與管理機制,恐被跨國企業及外資資本壟斷產業上游,造成國內經濟結構失衡。

他強調,泰國現階段缺乏稀土開採、分離與提煉技術,也缺乏監管經驗與法規機制,若未能建立嚴謹的產業管理與環境安全標準,將可能讓外資主導相關產業並攫取主要經濟利益。屆時,本地僅承受廢棄物污染與環境破壞,而收益卻外流。阿努實警告,若管理不當,稀土礦產開發可能引發放射性廢料污染地下水與農地,影響公共健康與農業生產。

根據他分析,儘管MOU可能為泰國帶來短期投資與稅收,並促進電動車與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鏈發展,但若缺乏後續高附加價值產業支撐,實際經濟利益將相當有限。泰國目前仍面臨高技能勞工短缺、創新投資放緩與生產力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使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仍偏向低端。

阿努實指出,泰國應避免淪為大國博弈中的「棋子」,應以「中立與平衡」為外交原則,維持與中美兩方的穩定關係。他建議政府在任何涉及戰略資源的協議簽署前,應透過國會審議與民眾參與程序,確保政策透明並符合國家長遠利益。

他進一步提出「民主永續發展模式」的政策方向,主張以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確保經濟開發不以犧牲環境與社會公平為代價。此模式強調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之間的協調參與與利益平衡,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避免重蹈過去礦業開發導致社區衝突與環境污染的覆轍。

目前,泰國是全球第四大稀土生產國,但多為從緬甸與澳洲進口礦石後再行加工轉出口,產業附加價值偏低。學界普遍認為,若無完整的技術移轉、教育訓練與監督機制,泰國難以從稀土產業中獲得長期利益。

阿努實最後呼籲政府審慎評估合作條件,包括勘探權、投資比例與環境管理責任,避免簽署不對等協議。他表示,「經濟利益應屬全民共享,而非少數外資壟斷。只有以人為本、重視環境與科技自立,泰國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圖片日期:2025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