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0月27日電)近年「益生菌」成為健康產業關注焦點,泰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指出,本地研究單位正推動「泰國本土益生菌」發展,該菌株具備耐高溫與耐酸特性,能適應泰式飲食如涼拌青木瓜等辛辣食物環境,並與泰國人體質更為契合,未來有望擴大應用於保健食品與功能性食品市場。
泰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目前國內核准可用於食品與保健品的益生菌共有23種,包括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等,皆需維持每克食品中存活菌數不少於10⁶ CFU,以確保產品功效與安全性。若混合使用多種菌株,各菌種也須符合相同存活標準。
食品藥物管理局秘書長蘇帕塔拉(Supattra Boonserm)表示,預防導向的健康消費趨勢推升泰國益生菌市場快速成長,2025年市場規模估達86億泰銖,預計2030年可增至127億泰銖,年均成長約8%。目前泰國市面多採用進口菌株,因此當局正與國家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BIOTEC)合作,評估本地菌株安全性與應用潛力,推動「泰國益生菌」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明星產品。
合作項目重點包括加速審核並擴充通過認證的泰國菌株清單,讓業者能更快投入商品化;同時建立技術資料庫,以利未來簡化含益生菌產品的核准程序,提升國產研發的信任度與國際能見度。
此外,泰國能源集團PTT旗下新創公司InnoBio(亞洲)與T.Man製藥公司也投入益生菌商業化開發,選用兩株泰國本土菌作為功能性菌種,用於降低脂肪肝風險。InnoBio董事總經理納特博士(Nat Athiwatwas)指出,益生菌作用不僅限於腸道健康,還能影響血糖、免疫、皮膚、甚至情緒與頭髮健康。
納特博士說明,益生菌在小腸內發揮作用,改善血液品質與營養吸收,進而影響身體各部位運作,因此能間接提升整體健康狀態。泰國菌株更能耐受熱帶氣候與酸辣飲食環境,使其在人體腸道中存活時間更長,效果較外來菌株穩定。
泰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指出,本土益生菌多源自傳統發酵食品如酸奶、蝦醬、發酵魚與水果醋液等。這些菌株具備抗酸、抗膽汁與抑制有害菌的能力,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增強免疫力並促進礦物質吸收。代表菌株包括乳桿菌Paracasei TISTR 2593、Reuteri TISTR 2736與Zeae TISTR 2529等。
專家預期,隨著國內外健康食品需求上升,泰國本土益生菌將有望成為兼具科研價值與產業潛力的新興領域,並帶動在地農業與食品生技產業鏈的發展。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