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時報10月3日電)泰國工業總會副主席維瓦(Wiwat Hemmetarop)指出,泰國當前超過六成出口集中於歐洲、中國、美國及東協,結構過於單一,呼籲政府與企業加速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傳統市場的依賴,並利用生物多樣性與創新技術,吸引外資投入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以推動經濟走向永續。
維瓦在曼谷舉行的「2025永續博覽會」(Sustainability Expo 2025)發表演說時強調,泰國經濟下半年面臨內需不足與公共債務上升的壓力,但在政治局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外資對泰國投資信心仍然存在。若能透過出口市場分散與創新產業布局,將有助於維持經濟循環。
他表示,美國「川普關稅」政策為泰國出口帶來不確定性,當前政府正加快推動與歐盟及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展望下半年,政府提出「4+4」經濟措施,包括提升流動性、解決家庭債務、擴大消費力及開拓新市場,並同時提高企業效率,作為支撐經濟的關鍵。
在外商直接投資(FDI)方面,數據顯示數位產業需求持續上升,特別是數據中心。維瓦指出,泰國在水資源上具備條件,有潛力成為區域數據中心樞紐,但需平衡能源與用水問題,並加強長遠規劃。
他同時指出,泰國正面臨勞動力減少與成本上升挑戰,導致部分產能轉移至越南與印尼。若要維持投資吸引力,泰國須透過差異化策略發展創新產業,特別是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與永續發展。他建議政府以國內生物多樣性為基礎,推動高附加價值產業,包括藥品、化妝品、健康食品與再生能源,以提高出口競爭力。
目前泰國GDP結構中,貿易、觀光與金融佔比約62%,工業30%,農業僅8%,但過半人口仍依賴農業維生。出口與觀光收入合計約占總體經濟75%,其中多數為跨國公司以代工模式(OEM)帶動。維瓦表示,泰國若要走向永續,必須逐步轉向以創新與附加價值為核心的經濟模式。
他並強調,農業應積極引進智慧農業(Smart Farming)及數位技術。泰國工業總會已建立「INNOVATION ONE」平台,採取「Build, Buy, Borrow」模式,與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日本、中國及韓國等國展開合作。此外,總會與瑪希敦大學合作推動「智慧農業產業計畫」(SAI),期望協助農民、食品加工及保健產業提升競爭力。
報導最後指出,若泰國能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推動出口多元化與創新產業,將有助於增強長期投資吸引力,並推進向永續經濟的轉型。
圖片來源:Bangkok Biz News 圖片日期:2025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