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泰時報11月3日電)近年來科技產業「裁員」新聞頻傳,尤其2025年生成式AI熱潮持續延燒,讓不少人開始擔心「AI正取代人類工作」。多位科技企業執行長亦坦言,人工智慧的普及勢必衝擊傳統人力結構,有人甚至直言:「用AI取代吧,能省下成本。」然而,專家指出,AI雖為因素之一,但整體現象的背後其實更為複雜。
根據就業平台Indeed的統計,美國科技職缺數量在2025年7月較2020年初減少達36%,顯示市場需求放緩。不過,整體勞動市場亦出現同步降溫,並非科技產業獨有。事實上,ChatGPT於2022年底問世時,正值疫情後大規模聘僱潮結束階段,難以直接斷言AI是導致裁員的主因。
Indeed研究中心經濟學家布蘭登‧伯納德(Brendon Bernard)指出,若單純將AI視為裁員元兇,恐過於簡化。高利率環境、投資人對「精實經營」的壓力及整體經濟放緩,才是推動企業調整組織的核心動力。今年前7個月,美國民間企業已裁撤超過80萬6千個職位,為多年來最高,其中科技業受創最深,減少逾8萬9千人,年增幅高達36%。
儘管AI並非直接原因,許多企業仍以此作為裁員理由。例如雲端軟體商Workday執行長艾申巴克(Carl Eschenbach)宣布大規模裁員時表示,AI將重新定義企業運作方式;Autodesk執行長安納格諾斯特(Andrew Anagnost)亦稱,為加速AI投資,公司須裁減9%人力;CrowdStrike執行長喬治‧柯茲(George Kurtz)則在內部聲明中指出,裁員是為「集中資源投入AI以提升效率」。
即便營收亮眼的微軟(Microsoft)也未倖免。該公司今年裁員逾1.5萬人,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形容此舉「沉重但必要」,旨在調整企業願景以迎合AI時代。印度的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同樣以「迎向未來」為由,裁員1萬2千人,並強調將AI納入營運主軸。
分析機構Zacks的布萊恩‧海斯(Bryan Hayes)指出,AI並非只「取代」工作,同時也催生新職位。具備AI技能的人才,尤其能將技術應用於創新產品及服務者,將在未來備受企業青睞。根據PwC調查,AI相關職缺成長速度為一般職位的3倍;世界經濟論壇(WEF)亦預估,七成大型企業計畫於未來數年內增加AI人才。
目前如Meta、OpenAI等公司均積極招募AI研究員與機器學習工程師,職位如AI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機器人專家、AI解決方案架構師與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等,薪資待遇均居高不下。然而,伯納德提醒,重複性高、可自動化程度大的職務,例如行政、行銷執行與人力資源,正面臨被技術取代的高風險。
在泰國市場,JobsDB by SEEK指出,科技領域的招聘趨勢亦正轉變。AI與數據能力已成為各類職位的「新標準」,無論是開發、分析或產品管理崗位,都須具備AI知識。約34%企業已利用AI進行招聘流程,從撰寫職缺、篩選履歷到生成候選人名單,使缺乏相關技能者競爭力明顯下降。
JobsDB董事總經理杜昂蓬(Duangporn Prom-on)表示,未來的關鍵在於持續學習數據與AI技能。「不論從事哪個領域,AI都將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唯有主動適應才能不被淘汰。」
專家普遍認為,AI並非單純奪走工作,而是重塑勞動市場。與其問AI是否取代人類,不如思考「我們該如何調整自身角色」,以在這場技術轉型中站穩腳步。
圖片來源:AI 圖片日期:2025年11月2日
